111年後山文學獎_小品文類決審評審會議

111年後山文學獎_小品文類決審評審會議
一、會議時間:111年09月14日(星期三)上午10時00分
二、會議地點: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三、出席委員:林達陽委員、高翊峰委員、陳宗暉委員

四、委員共推高翊峰委員擔任主席。
五、本次會議將遴選出前三名及優選 9 名(不分名次),共計 12 名。
六、決審會議
由各評委說明審閱感想及評審標準,經第一輪計分出爐,由作品獲得一分的開始,提出簡單的看法及評斷,讓紀錄留下評審老師的建議。

第一輪投票:
總分10分以上的作品確定入選。
總分4~8分的作品進入第二輪票選(以1~5分評分,5分者為最高分)。
獲10分以上作品共計10篇:
〈攝影的秘訣〉34分、〈長濱叫魚栽〉32分、〈快車〉25分
〈因為時光的緣故〉19分、〈樂園〉17分、〈跳水〉17分
〈搬〉16分、〈舉尾下潛〉15分、〈最好的時光〉11分、〈洄游〉10分

獲4~8分作品共計5篇:
〈金針花香腸〉8分、〈蝸牛〉7分、〈熱中央〉7分
〈翼手〉4分、〈禮物〉4分
獲4分以下作品共計4篇:
〈你在〉3分、〈浪〉2分、〈雙鳳旅社〉2分、〈越南法國麵包台東味〉1分
獲10分以下作品進行討論:

〈越南法國麵包台東味〉
高翊峰:這篇寫到有趣的流浪感!流浪的麵包,從法國到越南再到台灣,有一點後殖民的感覺;這個越南法國麵包到台東,又變成了台東另外一次強權進入,寫作有巧勁,還滿有趣的。不過,後面有點小可惜,無法有更深刻的感動。

〈浪〉
林達陽:這篇寫出某種來台東度假的都會人,其聲音與面對的人情世故,內容乾
淨、清楚、發洩,並具真誠度。「阿姨」所提醒的話裡面也有一點解釋,我還滿喜歡那種人情世故;「阿姨」可能是本篇主角,透過側寫講述在地故事的處理方式相當有趣,所以給他高分。

〈雙鳳旅社〉
陳宗暉:本屆小品文有一個狀況—很多文章比較適合寫成散文,因為他們想要放太多議題、歷史,使得內容太擁擠,無法將一個大主題放在小品文裡充分發揮。
〈雙鳳旅社〉書寫花蓮舊市區的老旅社,是少數幾篇中討論比較大、比較多歷史,卻能透過小品文呈現的小巧作品。在我看來,故事就像舞台劇或是皮影戲:在一棟旅社裡,人來人往、人去樓空、人事已非,就要翻成新旅社了。旅社在那邊,只是人在動,雖是講沉重故事,表現卻相當小巧玲瓏,讀起來不會有那麼大的負擔。

〈你在〉
陳宗暉:這一篇藉由旅行試圖拉近跟父親之間的距離,其實也讓我想到此次類似
作品,同樣都是石頭,很機械式的開頭:「你在、你在、你在」,「父親步履蹣跚的走……」那段,筆鋒一轉,就接「綠島……靠近台東」,這個轉折很神來之筆。同樣藉由石頭懷念父親,兩座島嶼相連,讓我覺得滿感人的。

〈翼手〉
陳宗暉:有些風景是可以製造出來的,有些風景則是要等待。在花蓮市區的公園
裡,竟然就可能遇到幾乎絕跡的物種,那個瞬間非常迷人。對比〈攝影的秘訣〉,我就覺得〈翼手〉是可以共存的文章,因為我在選十二篇的時候,想要兩兩對照,覺得他們如果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出現,讓讀者感受到一體兩面的話,還滿有趣的。

〈禮物〉
林達陽:這屆有些作品是非常在地的,或是說真的有在地經驗,並非望文生義能寫出,〈禮物〉就是類似這樣的作品。整體而言,作者是非常冷、收斂地寫下這件事,他將人推到比較後面的狀態在記這件事。相對後來沒有挑〈翼手〉或者是其他作品,主要原因是本篇收尾收得還滿好的,他把最有利的東西在最該出現的地方放出來,對於寫作佈局、閱讀體驗會比較好。此外,最後一段則有禪意,很有生活感。前面那些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比較吸引,甚至有一點獵奇口氣在講,我反而覺得還好,但是後面竟然收在這個地方,我覺得滿厲害的。

〈蝸牛〉
林達陽:我覺得〈蝸牛〉這篇作品可能沒有寫到最完整,佈局也不是最精細的,
但是文章內在很樸素,「人的情感」是無法假裝看不見到,關於生命裡面的那種黏膩、在爬行的東西、有人走了。回想自己在東華念書時,也有類似的事情,我的生命經驗有被文章裡的某些元素很清楚地勾中。
陳宗暉:我看這篇就想到了大一的時候,一個西部小孩第一次來到花蓮,看到夜
晚的大海。他有寫出生命的脆弱,以及人類在夜晚面對大自然的恐懼。
高翊峰:他提到七星潭的蝸牛,大家不小心「喀拉喀拉」地踩到蝸牛屍體,然後
轉進到一個同學突然走掉這件事,用故事來解釋死亡的意象,好像是青春不敗的樣子。
林達陽:第二大段的後半,「大家尖叫著逃離,在廟前的公廁沖刷鞋底黏膩的屍體,一位不知道哪裡來的老伯一直盯著」寫得很好,就是在東部會發生的事情,給人一種生命的消逝是一種很平凡、很殘酷但是也沒那麼悲哀,不需要附會太多過度的憂傷,很樸素的,對生命的直視,也許寫成散文會更有力氣。
陳宗暉:讀這篇的時候,會想到〈陪亡友行經臺 23〉,都寫到花蓮比較陰暗、曲折的那一面,不是觀光客容易可以感受到的心情。〈陪亡友行經臺23〉表現出那種思念的深入、蜿蜒的感覺,結尾也相當感人。如果重回舊地或故鄉,這個亡友不見得是一個真的人,有時候我來花蓮也會有這種感覺,有一個朋友已經過世了,一個舊的花蓮已經過世的感覺,所以〈陪亡友行經臺 23〉跟〈蝸牛〉這篇,我其實都還滿喜歡的。
高翊峰:他在小品文裡承載了一個時間的跳躍,如果死亡直接發生在七星潭,蝸牛屍體的現場,就不用調回一個記憶;是多年之後他又回到海邊,收到了一個訊息,訊息就是當年那時的蝸牛、海灘,有那麼一點關聯性。這篇是用記憶的方式,調度了時光,回到原來大家聚會的那個海岸線。這篇其實還滿不錯的,因為不是特別多篇章在小品文裡面去帶這個「死」的意象,我覺得他最後一次家族旅行,就隱隱約約的有這種感受。
陳宗暉:在一個推觀光的陽光之地,竟然有一個這樣的側面。

〈熱中央〉
高翊峰:這是一個外來者運用熱氣球元素去講愛情,最後面那一段「離開地表上,
像離開太空,然後我說……」很精巧。先是甜甜地鋪陳青春的愛情,那些美麗的、浪漫的花樣,結果突然來了帶有淘氣愛情的感覺,被青春的感覺給感動,前面確實有打動到我。這篇是非常陽光淘氣的、青春愛戀的,美好的熱氣球,美好的愛情。
林達陽:我對這篇有一種過了少女階段,但是尚未真的變成很女人的女性的感覺。某一種少女感講話的聲音加分,因為裡面也許有某個從女性角度看很有力氣的東西,是我沒有看出來的。我去一個地方,不管那個地方是台東還是哪裡都可以,總之要觸發我跟愛情那種感覺,我覺得是這種題材上面很好的處理,剛剛翊峰老師講的我都覆議,前面一直有快撐不住的感覺,但是突然被抽了回來,很用力,他的文字直覺有辦法把一個並不深刻的理解撐出層次。

〈金針花香 腸〉
林達陽:這個空格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如果有意義的話,我覺得有點俗氣,
做這種很小的變化有點倚老賣老,或者說我已經過了想要這樣剪裁的興頭。不過,這篇讓我有真實的笑,不深刻但是很真切的事物在裡面。在這一批作品裡面,我好像比較容易被這樣的東西打動,有一部分原因可能也是因為有過東部經歷之後,好像沒有辦法真的被〈熱中央〉那樣的題材抓住,對我們來講它已經不是真實的東部,而是展示在外面的樣子。
〈金針花香 腸〉在一個比較觀光的題材裡面,能露出真實的東西,還有很漂亮的描述,例如說:平常生活聚落變成花瓣大小,火車也細小如莖,不只在展示他還原的景象,也展示他很能寫。我也很喜歡他裡面的人情世故。
陳宗暉:他是一個在花蓮任教一年的老師,很像我們當初來讀大學,大二、大三的那個階段,以為自己摸透了這邊的在地感,但其實還是一個觀光客。就像金針花香腸,他的腸是腸,金針是金針,所以他才把金針花「香」跟「腸」分開。這個金針到底能不能適度融進香腸裡?能不能合而為一呢?這也是一個剛到一個地方的學生或是老師有的心情。雖然自己不完全是觀光客,但其實還是一個無法融入花蓮的觀光客。我在讀這一篇的時候,覺得這部分還滿有趣的,他有些語言非常生動,尤其是那些對話。
高翊峰:這批小品文,有一些其實有觀光客,像我們剛剛講的那個〈熱中央〉,他是用標準觀光客的視角來寫熱氣球上的淘氣愛情,〈金針花香 腸〉跟〈翼手〉、〈蝸牛〉很像,是在生物中發現一點甚麼。我是持平去看,既然已經開放給全台灣,表示說可以思考從觀光客的 range 到生活的range,這五篇討論起來有點膠著,我想選出比較有進步感的,他不是一個 outsider,那可能是〈翼手〉、〈蝸牛〉、〈金針花香 腸〉、〈洄游〉、〈最好的時光〉、〈舉尾下潛〉還有〈搬〉這幾篇。我們要不要來一個
破例的投法,我們在這五篇裡面五選二。

總分10分以上的作品確定入選。

第二輪投票:
獲10分以上作品共計3篇:
〈蝸牛〉13分、〈金針花香 腸〉11分、〈翼手〉10分
獲4~8分以上作品共計2篇:
〈熱中央〉7分、〈禮物〉4分
〈翼手〉及〈金針花香 腸〉因分數相近,經評委再次討論,進行第三輪投票。

第三輪投票:
〈翼手〉2票、〈金針花香 腸〉1票
〈翼手〉確定入選。
第一輪投票10分以上作品進行討論:

〈洄游〉
高翊峰:看完之後,很喜歡它講一個離開的原點往北走,往北走之後又再復盤回來,而回來的他,其實已經被削掉一節了。提到捕飛魚的部分,作為飛魚,翼翅被剪一刀是明喻,我覺得這一部分有給交代,打動到我比較深刻的地方。最後一段是洄游,長大後從北邊游回來,這個概念是有趣的,他呼應北邊可能是台北,作者其實是從台北洄游回來,不是長大了回來,是受傷了才回來。不是我們理解的鮭魚概念,是逆著鮭魚在寫。如果是有意而為之的話是厲害的。可以深入到說,其實是受傷之後,不得
不離開他要求生存的北邊,回到南邊的海上來求生存。但是,那個洄游本身是悲傷的,他並不是為了創造生命的美,是指漆黑的過去。這邊的對答也是我比較支持的。雖然刻鑿的小地方,有一點痕跡,不過我覺得這個是他不得不這樣處理。我比較在意的是,他寫受傷的洄游這件事,寫得滿穩的,裡頭有更深的東西,文字也不太喧鬧,有一點寧靜的重量。
林達陽:這篇的評語是文字太好到有點無聊。整體來講,架構就算無聊但還是很有靈氣的主題,接近生命的意義,翊峰老師有特別提到,洄游本來是長大,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生命,或者是某種生命的本能,但他就是不得不回來,這種生命的積極跟消極的兩面,也確實有一點重量。整體來講,我覺得也許收尾可以不用全部講完。
陳宗暉:我沒選這篇作品並不是因為他寫得不好。「光是洄游……」這句話,就足以撐起這篇小品文。作者採取的是一種旁觀傾聽的姿態,但是這類的返鄉故事在港邊其實很常聽說,我反而希望能夠聽到船長或漁人自己說自己的故事。不管他寫得刻不刻鑿;不管他寫得文不文學;不管他寫得接不接地氣,有時候就是一個段落或某一句話的一瞬之光,就是瞬間的靈動打動到我,這是我對小品文的想像。

〈最好的時光〉
陳宗暉:我特別會受到這種偏離計畫的吸引,這篇聚焦在一個地點,發生了一些意外跟爭執,是不疾不徐的在敘事。他是外來遊客,有一種保持距離,遠遠的、踏查的感覺;有一種禮貌,剛好有一個人出現,帶領他去認識這個地方。我很喜歡最後「只是走著,走著,這樣就夠了」。開頭跟結尾簡單有力,這樣淡淡的,最好的時光。這是我之所以選他的原因。
高翊峰:想起當時的一些感覺,自己曾經被這樣的狀態、空間感打動過,他寫的也是外來者的視角。他其實是局外人,但他把局外人被世界召喚進來的小感覺寫得挺好的,描述狗跟他的互動真的很好。我自己二十年前第一篇在報紙上刊登的小品文,就是騎車到拉拉山,經過公路,突然被一隻松鼠擋住,他就在路中間看著我,我就停下來一直盯著他,盯了三分鐘都不動,他也沒有跑掉,就很奇怪,這個感覺就是小品文。〈最好的時光〉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在拉拉山公路上一瞬間的感覺。
林達陽:我是期待裡面有一個就是像擋路的松鼠,更聚焦一點,他寫得比較散。

〈舉尾下潛〉
高翊峰:我喜歡他描述抹香鯨下潛前的尾鰭,像扇子那樣展開水霧的畫面。我從
來沒有想像過那樣去描寫段落,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經驗匱乏,所以他這樣描述時會特別感動到我。但我真的被他說服其實是最後一句「就像你終究……」,我覺得像很多極短篇一樣,最後一句話很重要。這一篇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喜歡的一段描述,他把情愛那種奇特的感受,就是你通過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裡頭有一種淡淡的,是告白、告別,說不上來的,憂傷的愛。用這一句話來做歸結,就有打中到我這個年紀的人。
陳宗暉:我也非常喜歡他的最後一句話。其實我有看過抹香鯨舉尾下潛。但最後一句話,「就像你終究成為世界的一部分,像一隻身上還有胎折的幼鯨」,用新生去比喻消逝,讓這篇文章整個立體起來。我在船上看抹香鯨舉尾下潛時,覺得牠的尾巴不是在 say goodbye,而是在 say hello,剛好這篇文章最後也有一點在說 hello 的感覺,不是在道別,是在揮手。他用新生的胎折來比喻生命的消逝,這樣的形容很巧妙。即使看過真正的抹香鯨舉尾下潛,也會被這樣的文字再度打動到。
林達陽:這一篇對我來講是介於可挑和不挑中間的作品,所以並沒有真的這麼無感。但是我喜歡他的點,倒是跟舉尾下潛的關聯不大,我覺得他把鯨魚舉尾下潛跟「你」的對話寫得很有欲望,不是那種性的慾望而已,而是很樸素的,對另外一個人有話要說,有事情要呈現的那種慾望,寫得滿動人的。

〈搬〉
林達陽:拿石頭來作為人際關係的隱喻,我覺得寫得滿好的。在收尾的時候說,「我倆命運互異,一個不斷搬走,另個不停搬回石頭,都成了生活的癡。這去一回,看不見的石頭夢,只有我知道他屯田時面對一地石頭,心中說不出的悲苦,外人看不見。」我覺得這句「外人看不見」,在前面已有鋪陳那種對生命的徒勞之舉,寫得很有靈氣。
高翊峰:這篇我看完的第一個反應也覺得很「巧」,對我來說這一篇是有文學思考、文學技巧的作品。相對<洄游>,這篇處理得沒有<洄游>那麼老練、成熟。老練不是問題,深邃也不是問題,只是描述的方式,並沒有誰好誰壞,甚至會更接地氣,更有一瞬之光。繼父的角色安排其實有打動到我,把搬走或搬回這件事情來去對應繼父,對比做得滿好的。如果是寫一個父親去搬走和搬回,是比較能夠理解的。再加上為繼父拍的紀錄片,我覺得他是知道文學這件事情的設計,也試著拿捏。沒有失敗,但也沒有特別成功。再來一個是,在河床上搬石頭好像是花東獨有的;在西部,基本上只有怪手會去河床上搬,西部黑道綁走了每一條河、每一條溪流,幫派已經選好位子了。所以東部搬石頭的畫面感也給我很大的感動。
陳宗暉:我覺得這篇寫得很有土地的感覺,會因此讓人對《石頭夢》那一部紀錄
片更好奇,會想要去看一下。

〈樂園〉
高翊峰:覺得「樂園」的概念可以在花東海洋樂園,也可以在西部的海洋樂園,可以在香港的海洋樂園,任何地方的樂園都可以。但是對我來說,會假想成遠雄海洋公園。我喜歡安靜本身,在寧靜狀態下有書寫的思考,成熟的運作文字,把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樂園>有做到這件事,譬如說,討海人粗糙如鯊魚的皮膚,是很明顯的隱喻。我特別支持他的地方,也在於他把那種被通知無薪假之後,無處可去,只能到大家最快樂的地方去消化自己的孤單,我覺得他寫得很好。但是最後面的收尾,雖
然不是有一瞬之光的收尾,但他的淡出讓我覺得很像畫面留白,想像的空間很大。這幾個點合起來能說服到我。
陳宗暉:這篇感動到我的是「樂園」裡面的「不快樂」,讀完這篇後可以鼓勵大
家走出所謂的樂園,去大海上看真正的海豚。我能體會到他去海洋公園看到的「養的……蒼白……」。其實台十一線不是一直都那麼歡樂,我在東華唸書時,常常寫不出論文,也會去看海,雖然我沒有放過無薪假,但是我也感受過這種心情,看著其他人那麼歡樂,把自己比喻成鯊魚或海豚,游不出池子。這是我覺得跟他有共鳴的地方。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海上感受真正的樂園。
林達陽:我主觀上是非常喜歡這一篇,但是有幾件事情讓我在給分數的時候覺得好像不太正確。一方面,不管是動保還是這個議題上,好像不能把他當成可以搬來搬去的符號;另外是,我覺得裡面的描述方法或是表達方式,有一部分像是極短篇的技術,讓我覺得開外掛。當然,這種文類是自我審查。主觀上,我現在很容易被這樣的文字情境,被困在了某一個狀態裡面也不能怎麼樣的生命情境打動。讀的時候會想到裡面的海豚,或是相關描述,我知道他裡面想表達的東西。

〈跳水〉
陳宗暉:這篇小品文專門寫跳水這件事,將跳水的瞬間拉長又縮回,我非常讚歎,非常喜歡他描述時間還有墜落的感覺。「跳水」是花東特有的活動,站在大石頭上,往下跳進縱深的溪水,不只娛樂性,更有其專業性。這篇小品文專門寫跳水這件事,將跳水的瞬間拉長又縮回,我非常讚歎,非常喜歡他描述時間還有墜落的感覺。而且特別喜歡他最後使用「打撈」這個詞來描寫重獲新生。
林達陽:這是少數真的寫得很專注,不太搬弄情節的一篇。第一次看的時候,會覺得有點有頭沒尾,但是第二次看又覺得那個沒尾就是他要的,就是不要為了有意義而做。理解到這一點之後再回頭看,就沒有初次觀看的感動,反而有一點點扣得很緊緻的說教感,因為他講的就是某一種放過自己的生命情節。這是我自己過度詮釋的結果,讀的時候是覺得滿驚豔的,原來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講這件事。我記得我們學生時代好像沒有什麼人在推跳水,一個秘境要有很厲害的學長帶才知道在哪裡,整
體來講我覺得處理得很特別。

〈因為時光的緣故〉
林達陽:這篇的文字處理方式,口氣滿特別,非常節制,修成很短的句子,著重在處理。我喜歡比較節制的描述方式,例如「關於季節裡的風或浪,這個沙灘如實回應,細節不離」;還有,「即便風景這麼美 , 人也是一樣會老」,這裡面的領悟也還滿好的。他說「四十歲的第一天,最好的時刻就是現在」,因為我今年也剛好四十歲,這是我現在的感覺,就是還在掙扎剛進入中年的階段。跟〈蝸牛〉狀態有點像,他也許有些小地方沒那麼精準、精巧。另外,我覺得他描寫半沙半礫的沙灘,也有一種西部寫不出來的講話方式,比較安靜、人煙稀少的、孤獨但是不寂寞的講話方式,是比較豐富的。
陳宗暉:我最喜歡他的最後一句話,很喜歡層層疊疊的時間描述,相較於〈跳水〉,或之後會討論到的〈快車〉,這篇就是講時間。他又用另一個角度描述,在花東有很多機會可以整天一直看海,這樣層層疊疊的回顧,把它拿來比喻生命。他的文字也帶來很安靜的感受。
高翊峰:是一篇很漂亮的小品文,我覺得該呈現的、該寫到的、該處理好的,作
者拿捏得漂漂亮亮,一篇舒服的小品文,我覺得他是一篇好的文章,而不是一個有策略性的文章,他處理得非常好。

〈快車〉
陳宗暉:我喜歡他描述時間的感覺,快跟慢是縮放自如的,有時快有時慢,是有層次的。最打動我的就是描述到醫院那兩句,「一家人四處打聽:有沒有人剛好要從鹿野開車到市區的?沒有。」在寫當觀光客正感受鹿野的歡樂氣氛時,卻有這樣的情境出現在鹿野角落。透過這樣的文字去展現社會議題,讓我受到感動。也因為這篇文章,我去找資料,發現鹿野、池上這些偏鄉已有高級救護隊,救護車能變成急診室,也有企業捐贈救護器材裝備,往比較好的方向去發展。
高翊峰:這篇是在這一批裡最接地氣的,他寫後山的急救現場。在西部或在較為城市化、現代化的地方,一般急救現場基本上都會在急診室,但是這篇所書寫的急救過程是處處受阻,因為沒有救護車;就算有車,通往醫院的路也被遊客占滿。在西部的時候,很少會有這種感覺,可是在花東偏鄉地區是常態。文字使用上沒有感到特別悲情,其實急診的人不太有感情,有時候特別客觀、冷血,因為只有在客觀的狀態下才能夠專心急救,當生命垂危那刻,只是在進行科學、醫學,我覺得他在這部分處理得特別好,可以撐起一個社會議題,小品文如果達到這個目標,其實還不錯,也值得關注他。
陳宗暉:我再補充一小點,常常很多人想來花東養老,我覺得身體要好才能在花東養老,像我如果去蘭嶼的話,會很害怕生病,如果身體不好,需要做一些治療,可能無法安然生活。不知情的人才會到花東養老,真正在花東醫療現場待過,或者是旁觀過的人,應該會覺得非常惶恐,所以我希望這樣的文章能夠讓更多人看到,提供反思,讓大家知道實際問題。
林達陽:其實我是很有感觸的,離鹿野最近的醫院在台東市區跟關山,這些點之間要真的能好好開車,都只有一條路,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場景。這篇可以再特別一提的是「在地外來者」的角度,他不是觀光客,是一個來這邊工作的醫生,裡面描述的狀態也不是非常在地的。另外,他描述時間的快慢同時,也保留了詮釋某一種人生領域的空間,我覺得他在描述事件過程,有一點像是在求道的禪意,這些地方都滿好的。整體來講,他使用比較重的題材,呈現出某種對人生、對人生之道的看法。我覺得這篇跟〈搬〉共同的好處是停筆非常好,將整篇拉到更好的層次。

〈長濱叫魚栽〉
林達陽:我這幾年還滿喜歡這種像在寫自己的職業,不火熱的寫,但是裡面透露出一種:忍了十幾年,忍不住要說出來的講話口氣,把一個理所當然的小事情,用很生猛的力氣去寫出生活的沉靜。正確來講,他也是用外來者的角度慢慢寫出在地者的生活景緻,並且很自然而然地呈現在其中,透過文字跟他的經歷直接穿透過來。
高翊峰:我沒有在花東長住過,叫魚栽的生命經驗對我來說並非日常,這篇在獵奇的概念上有打動到我。他描述花東原住民面臨沒錢繳餐費的困境,必須去海邊撈虱目魚苗,用一尾魚苗兩塊錢慢慢去累積營養午餐錢,反映出社會問題。最後面也有一句還不錯,「一尾一尾,更像是慶祝捕獲了西部人的好生活。」他用一種反諷寫悲傷,觸碰到社會議論。
陳宗暉:他保留了七○年代的長濱,種小米的山坡地改種香蕉這件事情;也是一
個比喻,把原生文化的小米替換成更具經濟價值的作物,雖然反諷,但是又描寫得好像很美好,把賺錢這件事情講得熱熱鬧鬧的。也許,七○年代的長濱確實是這樣,那個時候可能不會特別意識到保存文化,就像蘭嶼早期會把珠光鳳蝶拿去賣一樣。他形容早期七○年代的在地生命力能感動到我,裡面講到的三角網,屬於當地的特殊漁法,三角網在讀到〈翼手〉還有〈攝影的秘訣〉都有相互對照,尤其是他的主題「叫魚栽」,就算沒有聽過現場,也可以找到影片,會引起一些人好奇,想要聽聽實際上是怎麼叫的,如果大家有實際去聽過的話,就會發現比他寫得還熱鬧,他只是透過回憶,試圖去追憶呈現出那個時代的氛圍,並且讓現代的人有好奇心,去想像、感受,也是這篇文章精妙的地方。
林達陽:最後那句話確實有點諷刺感,但是他整篇都有類似這樣的東西,講得有一點悲哀,但又不是真的悲哀,又有一點熱鬧歡快。就是,不是一定的悲傷或是一定的快樂,而是他們合在一起的狀態。我覺得最後的口吻,有一點哀傷、有一點諷刺,又有一點趣味的講話口氣。

〈攝影的秘訣〉
高翊峰:這篇我自己很喜歡他的兩三個點。第一點是,本來以為是個很好的攝影現場,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是在反諷西部人到東部來拍照的荒謬,原來那些好照片是 set 出來的。一瞬間,這些就讓我想到捕魚苗者突然變成網紅,而沒想到網拍 model 到東部不是穿著比基尼的女郎,是漁民。第二點是,他其實跟前面那篇一樣,到最後一刻描述得如此燦爛美麗,但事實並不然,這個用鏡頭去看世界的人並不想睜開眼,那些光要進來補強。一開始我無法判別出哪篇是最好的,可是最後我給了〈攝影的秘
訣〉,大概是這個原因,就像剛剛宗暉提到的,我想前一篇反映的是七○年代、八○年代呈現出來的東部原住民困境,落魄的種種訊息,非常反諷的;那這一篇〈攝影的秘訣〉,其實就在指這個當下,西部人到東部去會做的事情。作為一個議題的話,〈長濱叫魚栽〉反映了一些過去的訊息,〈攝影的秘訣〉其實在調侃,也在請西部人反思—來東部不是真正獲得東部的美,而是因為東部的世界會創造絢爛的時刻,那個瞬間讓你很想要。所以兩個相較之後,我給反映當下的多一分。
陳宗暉:原來風景是可以表演的,看照片的人也許也知道那個東西是表演出來的,藉由這樣的反諷,我覺得反而可以促進觀光,就是叫人要去現場。你要怎麼相信照片?我覺得作者可能沒有這樣想,但是我會這樣想,由此一來,你一定要到現場看,看真實的風景,不要只相信照片,這就是旅行的秘訣,也是攝影的秘訣。我們今天也有選的,〈翼手〉的等待,跟〈最好的時光〉的不期而遇,這些文章如果一起讀起來,就會發現一個很立體的台東。
林達陽:就像兩位老師所說的,那個諷刺是謙卑的諷刺,這個姿態是很政治正確的姿態,有時候滿喜歡的。我覺得,他諷刺的也不單純是攝影或者風景、東台灣,同時也可以拿來諷刺寫作的時機、生活趣事,可解讀性很廣,也都成立。另外他的暗示不管是真實還是虛構的,他裡面說,長期在那邊拍但是總是抓不到,一旁散步的老人好心指點,反而是在地人告訴,他其實架了一個非常複雜的諷刺體系。以這篇文章的寫作跟結構來說,顯然是擅長寫作的人。我也在想說他到底是在諷刺攝影呢,還是也諷刺
著任何類型的敘事或剪輯。

經以上討論完畢後,三位評審採計分制投票,共計12篇作品進行評比,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攝影的秘訣〉—林達陽 11 分、高翊峰 12 分、陳宗暉 11 分,共計 34 分。
〈長濱叫魚栽〉—林達陽 12 分、高翊峰 11 分、陳宗暉 9 分,共計 32 分。
〈快車〉—林達陽 6 分、高翊峰 7 分、陳宗暉 12 分,共計 25 分 。
〈因為時光的緣故〉—林達陽 9 分、高翊峰 4 分、陳宗暉 6 分,共計 19 分。
〈樂園〉—林達陽 3 分、高翊峰 9 分、陳宗暉 5 分,共計 17 分。
〈跳水〉—林達陽 1 分、高翊峰 6 分、陳宗暉 10 分,共計 17 分。
〈搬〉—林達陽 10 分、高翊峰 5 分、陳宗暉 1 分,共計 16 分。
〈舉尾下潛〉—高翊峰 8 分、陳宗暉 7 分,共計 15 分。
〈最好的時光〉—高翊峰 3 分、陳宗暉 8 分,共計 11 分。
〈洄游〉—高翊峰 10 分,共計 10 分。
〈蝸牛〉—林達陽 7 分,共計 7 分。
〈翼手〉—陳宗暉 4 分,共計 4 分。

最後評審結果經各委員共同確認,最終結果依得分高低,〈攝影的秘訣〉獲得第一名,〈長濱叫魚栽〉獲得第二名,〈快車〉獲得第三名,〈因為時光的緣故〉、〈樂園〉、〈跳水〉、〈搬〉、〈舉尾下潛〉、〈最好的時光〉、〈洄游〉、〈蝸牛〉、〈翼手〉共計9篇不計名次獲得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