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後山文學獎_新詩類決審評審會議

2021後山文學獎_新詩類決審評審會議
一、會議時間:110年9月9日(三)下午2時
二、會議地點: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三、出席委員:吳晟、吳當、張芳慈(依姓氏筆畫排序)

委員共同推舉吳當老師為本次評審會議召集人。

社會組
第一輪投票:
本屆新詩類社會組總收件數為60件,複審結果共16件作品進入決審,由三位決審委員自晉級的作品中,不分名次各自挑選8件,結果統計如下:
獲三票作品:共計3篇
〈過懷客橋〉、〈留下來吧〉、〈kama〉—吳晟、吳當、張芳慈
獲二票作品:共計5篇
〈比西里左岸〉、〈獵人〉、〈太古密語〉—吳晟、吳當
〈羽翼〉、〈潔白的新生─致泰源事件〉、—吳當、張芳慈
獲一票作品:共計5篇
〈公務員〉、〈相連〉、—吳晟
〈父〉、〈與N同遊翡翠谷〉、〈城市人〉—張芳慈

一票作品討論—
張芳慈:想推薦〈與N同遊翡翠谷〉。這首詩初始讓人覺得是個人經驗,比較楊牧式的書寫方式。但是在每一段的隱喻的張力很強,相較於其他直述形的作品而言比較文,但詩的張力很夠,建議進入下一輪決審討論。
吳晟:因為票數的關係,且獎項名次也只有八名,就一票的作品而言,自然可以進入決審,那會議可能會變得複雜。那〈與N同遊翡翠谷〉我沒有選入,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個人偏好,我覺得詩本身能夠盡量不要晦澀曖昧,那此篇語詞意象豐富,只是讀來無法理解掌握意旨、情感;再來是詩句,像是詩的第一句我覺得有點多餘了。
吳當:我要放棄〈潔白的新生─致泰源事件〉,改成〈父〉。因為表達事件的詩,用史詩會較為方便清楚,短詩則變得模糊片段,用附註來說明則本末倒置,不如像去年的〈環礁裡的提琴〉,從一個點切入,來呈現事件的核心;何況節錄自維基百科的附註內容並不夠詳細。
張芳慈:但我想〈潔白的新生─致泰源事件〉的問題是寫得太急了,歷史事件作為書寫讓我沒有深刻的感受,所以我想讓〈父〉進入決審。
吳晟:我比較關注社會事件,但如果不是抒發尖銳的情感,那我想我會建議作者以史詩述的方式書寫。〈與N同遊翡翠谷〉有魅惑人之處,語詞讓人有玄想。

三票作品討論—
〈過懷客橋〉
吳當:詩題為「過懷客橋」,既是橋名,也有暗喻親人回家的意味。首段用「碗底殘留家事的裂紋、藥的苦味蜿蜒滲入縫隙」兩句相互呼應,精彩的呈現詩的功力。第二段寫大灶被沒收、鹹菜腐爛,暗示長輩的凋零、生活的變化。第三段寫試圖尋找遺物,復原帶不走的回憶,有情意銜接的技巧。末段抱著骨灰罈經過懷客橋回到家鄉,木瓜棚的群蜂、寺裡的香火,擁抱回歸的故人,無論仙逝或健在,終於團聚在家鄉。全詩沒有激昂的情感宣洩,敘事也委婉,卻很有詩的深度。
吳晟:此詩描述漂泊離鄉的離子帶著父親骨灰回返家鄉,非常引人低迴挽嘆,整體敘述委婉暗示,但卻使人印象深刻。尤其末段,將其破落恢復到完整,我覺得非常好。
張芳慈:作者在前三段展現詩的想像的張力以及敘事能力,我覺得非常好,但我覺得末段稍嫌可惜,有點像是散文,讓詩的密度分散了,我覺得作者可以節制。

〈留下來吧〉
吳當:新詩的寫作在句子上需要有吸引人的特色。本詩前三段寫採訪的過程,詞句便很有創意:皺紋淹沒她的五官、織出黃藤的下半生、被晒啞了的部落、黑黑的臉,有時看不清五官、右手邊越過她開的姿態,是山。讀來讓人覺得趣味橫生,是詩作的點睛之處。最後,是部落的美與情,吸引了作者,回到部落,留了下來,詩的情意在此有了歸宿,與詩題呼應,不錯。
吳晟:這是採訪報導者的敘述,末段用白浪寫漢人,對比荒瘠的老部落,語詞順暢輕鬆,語詞卻對比出文明的衝擊,讀來有滄桑感。
張芳慈:作者斷句與鋪設的哏,都不會是無意義的存在。工作室到工作室的書寫,老媽媽守護的部落,最後藤編的工作室藝術家與自己母親相同,這個連結很好。有些詩句我覺得可以再濃縮,鬆緊可以再斟酌,想來詩句會更精采。

〈kama〉
吳當:被首段寫父親的手臂像曝晒後的漂流木,有野溪和和流水線的記憶,譬喻得不錯。從為生活忙碌與親撫的親情,再寫父親、祖父,以及更多的長輩,用「隔著一篇故事的距離」點出他們豐富的人生歲月。雖然父親逐漸變老,記憶的森林快要被砍伐殆盡,作者仍試圖書寫他們的故事,留下父親與自己的故事。詩的內容有薪火相傳的隱喻,是書寫在顛沛流離中的族群不錯的作品(這類族群在花東相當多,如臺東知本農場的退除役官兵、花蓮的大陳新村等)。
吳晟:較口語化的敘述,情境更為感傷,像是後面「記憶的森林快要砍伐殆盡」這樣的語言,山林與記憶同時都消失殆盡一般,表現出離散的族群的運途。
張芳慈:此詩有許多動人句子,誠如前面老師們所說。提到漂流木、故鄉的意象,對於即將凋零的人,其實語言這件事情也充滿離散,環境不斷剝奪又強加給予,語言這件事回到前面書寫父親的狀況,可能是作者已經不太知道了。然而末段「我害怕他消失所以緊緊擁抱/他只是重複我不懂的語言/要我幫他記住什麼(不是囈語,其中更有古老的聲音在閃爍)/我進利用他的話語寫了一篇故事」這一段裡末兩句可以不用。

二票作品討論—
〈羽翼〉
吳當:首段和第二段的氣氛寫得很傳神,拿擦子丟精靈的動作很有趣,只是第二行意思不夠精簡清楚。第三段起用傳說故事帶出父母對子女的翼護。兩句「飛過」,有跳脫傳說悲劇(而悲劇不會重演?)的意味。末段雖然飛入黑夜之中,但囿於現實的羽翼未豐,仍須從天空摔下,回到成長的世界,在雷電雨中繼續奔跑,這也顯示:父母長輩對采女的翼護是永恆存在的。
張芳慈:神話典故使用得當,像是第一段「閃電照亮山脈與平原的輪廓/在這樣的天氣下讀書、算數、訂正作業的你/是否有後顧之憂」呼應「天空摔下一個長翅膀的孩子」,透過作者命名可以理解想要對於現實想要保持距離,但句子需要精簡,脈絡過於飛越需要再整理。

〈比西里左岸〉
吳當:我曾在比西里附近的學校執教多年,對這地區熟識。從首段的外在環境整體美,至次段的三仙台故事、第三段的傳說「及發烏安」海龍,到末段的在退潮之際跨飛礁岩,馳騁在比西里兩岸。全詩著重在外在情境的描寫,並襯以兩個神話傳說,忽略了比西里(白守蓮)近十餘年來在藝術方面的努力,與漁村居民堅靭的故事,詩的深度不夠。
吳晟:服此詩能寫比西里岸,然而從詩出發,對於傳說故事背景掌握熟悉,但是對於當地文化應該要與景融合,則此詩便會成為特別處。

〈獵人〉
吳當:排灣族的獵人有極大的意義:不僅止於有能力獵殺野生動物,更代表在地知識文化、神話傳說、獨當一面的精神,以及對自然與萬物尊重的態度。首段寫獵人的野性條件與驕傲,次段的守衛職責與土地,第三段後寫族群的榮耀逐漸褪色,但你仍然堅持,堅持族群的石板屋與篝火。最後傳統的器物、習俗以及象徵族群圖騰精神的百步蛇,不是消失就是悄然離去,獵人終至成為流螢的冷光。本詩以寫獵人為排灣族榮耀的代表,可惜傳統的逐漸式微,做為族群驕傲的獵人不再,令人黯然。其實傳統的獵人雖已式微,但原民文化的深根工作卻不斷在轉型深化,若能在末段有重振廣義獵人的希望更佳。
吳晟:此詩的視野跟題材都很好。對於原住民族美麗的傳統器物,只能在暗夜放若微光,對於將要喪失文化的傳承有其感懷,能將現實性的物像轉化成為有特別的意象,我覺得非常的傑出。
張芳慈:我覺得很多描述還是有點在表層上。語言讓我不甚驚喜。很多的用詞太過於概念時,我覺得對於這個時代書寫有點可惜。

〈太古密語〉
吳當:遠古,洪荒時期的奧妙,遙遠而神祕,考古學、生態學、地理學都在不斷的研究,但仍難有定論。本詩在巨鯨的化石間、在眾多的巨獸或生物間游移、搜索、傳說,衍生出在科學與想像間翁化出的故事。在巨鯨的化石上唯一能肯定的是距今五.七億年的顯生宙,出現的大量高等動物的階段,動物已有外殼和清晰的骨骼結構。最後回歸到「水是所有物事的本質」,這是從太古時期以來,所湧動的生命旋律!作者能挑戰這個遙遠、隱晦的主題,點出在混沌的背後所有的生命本質,很有膽量,也有創意。
吳晟:此篇題材非常特別,吳當老師對此詩的說法已經很詳細。此詩敘述簡潔,沒有過多學術語言,且提到最重要誰是所有故事的本質這個湧動,是我選此詩的原因。

〈父〉
張芳慈:詩的開頭很特別。詩敘述日常的情節,以現實生活的基調進行,表現出人生要面對的無奈,我們就只能接招,在末段「該好了吧?/總是陽光很大的台東/逆光的坐在店裡面走向馬路的小椅子上/笑笑地看著我們」展現無奈生活中的正向能量,我覺得非常感動。
吳當:用生活中的諸多事件,如姊姊的工作、媽媽的安眠藥、貨運司機、爺爺的身體、弟妹的成長,來代表歲月的消逝。末兩段承前三段,時光雖消逝,對父親的思念猶在,彷彿仍習慣的坐在身邊。平淡的描寫中,有濃濃的情意。


第二輪投票:
經以上討論完畢後,由第一輪票選中獲三票作品3篇、獲二票作品4篇(扣除〈潔白的新生─致泰源事件〉)、獲一票作品1篇(〈父〉),共計8篇作品進行評比,最高8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kama〉—吳晟8分、吳當7分、張芳慈7分,共計22分。
〈留下來吧〉—吳晟7分、吳當5分、張芳慈8分,共計20分。
〈過懷客橋〉—吳晟6分、吳當8分、張芳慈5分,共計19分。
〈獵人〉—吳晟5分、吳當6分、張芳慈3分,共計14分。
〈太古密語〉—吳晟3分、吳當3分、張芳慈4分,共計10分。
〈父〉—吳晟2分、吳當1分、張芳慈6分,共計9分。
〈羽翼〉—吳晟1分、吳當4分、張芳慈2分,共計7分。
〈比西里左岸〉—吳晟4分、吳當2分、張芳慈1分,共計7分。

最後評審結果經各委員共同確認,經投票過後,最終結果依得分高低,〈kama〉獲得第一名,〈留下來吧〉獲得第二名,獲得第二名,〈過懷客橋〉獲得第三名,〈獵人〉、〈太古密語〉、〈父〉、〈羽翼〉、〈比西里左岸〉共計5篇不計名次獲得優選。


高中職組
第一輪投票:
本屆新詩類高中職組總收件數為10件,複審結果共10件作品進入決審,由三位決審委員自晉級的作品中,不分名次各自挑選8件結果統計如下:
獲三票作品:共計5篇
〈少年〉、〈焚風〉、〈海葬〉、〈外孫女〉、〈悼亡詩〉—吳晟、吳當、張芳慈
獲二票作品:共計4篇
〈與海邂逅〉、〈青澀〉—吳晟、張芳慈
〈留下〉—吳晟、吳當
〈重生〉—吳當、張芳慈
獲一票作品:共計1篇
〈等到雨過天晴之後〉—吳晟

三票作品討論—
〈少年〉
張芳慈:對於中學生勇於表現青春少年的狀態,我覺得步錯,但是詩句好像受到歌詞影響,對於意象缺乏經營,詩意需要再斟酌,整體有點落於散文式的敘述。
吳晟:我覺得有很多詩的質素在其中,但是如同張老師所說,可能落於散文式的敘述。有詩的水準,但是尚不夠飽滿。
吳當:十八歲是年少輕狂的年代,兼具幼稚與成熟、埋首或蹉跎或怨懟。作者期許自己擁有良知、珍愛對未來的夢,猶待琢磨的原石,將會閃耀動人的笑靨,是一首很有情意的作品。

〈焚風〉
張芳慈:詩首句不錯,一開始便展現詩味。描述在地現象─焚風,但最後寫「給我一首歌 撐過六小時/台東站到了/有人懷疑的是 廣播的最後一句」我覺得這個寫得很好,對於現實的質疑我覺得寫得很好。
吳晟:有些詩的段落感覺結構上不太完整,以至於詩意沒辦法清楚明確表達出來,但是對於台東的生命經驗結合在一起,便顯現出意旨來。整體來說意象傳達還不錯。
吳當:焚風是故鄉火熱的記憶。熱氣蒸騰下的土地,有海岸線與山脈的深情。刻在岩石上的歲月,是永恆的烙印。作者在異鄉拚搏的歲月,仍有鄉土的根。最後回到故鄉,以省略廣播的最後一句「請別忘了自己的行李」作結,雖然有人懷疑,但仍有提醒故鄉人「別忘了自己的根」,有想像的張力。

〈海葬〉
張芳慈:此篇對楊牧詩句有感而發寫海葬。我覺得作者也寫作習慣,我覺得作者有經營文字的使用和脈絡,如第三段的內容,雖然還帶著概念的東西,但我覺得作者末段寫得很好,書包對於學生的身分,以及完好如初的敘述很生動。海樣這樣的主題我覺得把自身喜想要追尋及放下的部分寫得很清楚。
吳晟:詩中多有佳句、意象經營很好,但很難解說意思,不知道重點虛無縹緲。
吳當:寫花蓮港邊即景,紅燈塔與白燈塔的形象交替,是新與舊的鴻溝。搜刮對海的記憶,埋葬在海的深處,但海葬的是什麼?作者點出的並不多,有再深化的空間。

〈外孫女〉
張芳慈:詩帶有批判,作為女性對於台灣仍有對身分的歧視,或是世俗框架下,一名高中生對此的質疑,在末段丟出的文字,威力非常大,對於性別思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每首詩都應該是精神和觀點的存在,所以若循此觀點,可以知道此詩作者是有此種能力,即便文字看來沒有斟酌,但是卻有威力的。阿公代表未必是實指,也許是傳統的框架。我認為文學要講觀點,所以我覺得要為這個反動在會議上爭取認同。
吳晟:感受到小女孩在傳統價值感採取幽默的反抗,語詞採取嘲諷不嚴厲的方式,整體語言敘述很順暢,可是末段的表現方式是否過於強烈?是否需要再斟酌?用一個身分去指涉,去傳達反抗觀念,我認為未必恰當。
吳當:女子被漠視的心情,在目前男女平權的時代,仍然存在某些家族。前三段寫女子不滿且沉重的心情,四段卻化為不堪的詞句,令人黯然。作者寫作的觸角顯得獨特。

〈悼亡詩〉
張芳慈:此詩篇幅稍嫌長,當中不乏好的段落或有詩意的句子,但結構鬆散、跳躍幅度過大,需要在修剪一點。
吳當:悼亡!是在哀悼逝去的青春、童年?或是哀悼相濡以沫的友人?連歌頌雨珠年紀裡的浪漫情懷也一併悼亡?第四段頗有詩意。


二票作品討論—
〈重生〉
張芳慈:面對題材上有不同的觀察,但是很難將有哏的感覺寫出來,稍嫌可惜。但是第三段、第四段的結尾表現出對詩的想像,我覺得很好。
吳當:首段用海線斷崖邊的險境,寫小米酒般的小船被快速漂走,點出捕魚人的困境。第二段寫旮日羿.吉宏在傳統中摸索,尋找太魯閣人的核心價值、族群的歷史軌跡,「有了炙熱後的你,更甜美就來自於你的升溫」的讚美頗有深度。第三段寫捕魚人的重生如在母親羊水中漂浮的安穩,以此帶出第四段旮日羿的文史之路的成就,也如同大地的豐收,將釀酒重生。用捕魚人的具象,喻旮日羿的心境,本詩用有形的捕魚人與心靈的旮日羿兩相映襯,構成了詩的張力,是十分成功的作品。
吳晟:一開始無法了解,但是經過吳當老師的解說後,我覺得此詩故事的營造與詩的意象,非常飽滿。在所詩作中算是最成熟的一首。

〈與海邂逅〉
張芳慈:平白易懂的詩作,透露出淡淡的詩意來,「大海 以柔弱無助的姿態/一回回哭喊在將是的風中」這句很好,「油墨不小心低落在他臉上形成蒙面的薄紗」此句比喻很好。末段「霎時間」是要表達何種意思?是否需要再斟酌?
吳晟:整體四平八穩,清楚表達詩意;意象經營有可取處,除張老師所提之外,在「她攫住我的腳踝要我蹲下/安靜聆聽她」表達出對於海洋汙染的傷痛,雖然沒有直提,卻委婉表達出來。對於環境的關切,雖然沒有直接說明,但是就題材有鮮明的表現。
吳當:寫與海相遇的抒情:變黑的海岸與變白的珊瑚是海的控訴,有對環境的愛,情意可感。

〈留下〉
吳晟:語言的節奏特殊,用輕快的語言表現去表達情境,是此詩特別處。
吳當:是一首描寫花蓮港附近在目前已消失的小漁村的作品。百餘年前「鳥踏石漁村」因鳥聚集在海岸旁的巨岩上而成名。作者對此地無論名稱、生活、豐富的歷史故事應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才能抒發為本詩,作者卻以留下石頭、浪花、紅燈塔的外在形象作結,未能進一步深化情意,十分可惜。

〈青澀〉
張芳慈:此詩易懂、真誠,文字流暢。「一個被白紙黑字壓榨的早晨」點出中學生日常。
吳晟:表現出青年學子比拚教育學制框架對抗的心境。

一票作品討論—
〈等到雨過天晴之後〉
張芳慈:末段的結尾不錯。表現出高中生對於生活的小小想法。
吳當:首段以桌喻人頗有創意。二、三段寫好友因細故衝突,第四段期待和解的彩虹,為友情升溫。詩的內容尚佳,但缺乏對「雨過」事件深度的描寫。
吳晟:同意汰除〈青澀〉由〈等到雨過天晴之後〉進入第二輪投票。

第二輪投票:
經以上討論完畢後,由第一輪票選中獲三票作品5篇、獲二票作品3篇(汰除〈青澀〉)、獲一票作品1篇(〈等到雨過天晴之後〉),共計9篇作品進行評比,各自挑選8篇進行評分,最高8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重生〉—吳晟8分、吳當8分、張芳慈8分,共計24分。
〈悼亡詩〉—吳晟5分、吳當6分、張芳慈6分,共計17分。
〈與海邂逅〉—吳晟7分、張芳慈5分,共計12分。
〈留下〉—吳晟3分、吳當5分、張芳慈2分,共計10分。
〈少年〉—吳晟6分、吳當4分,共計10分。
〈焚風〉—吳晟2分、吳當7分、張芳慈1分,共計10分。
〈等到雨過天晴之後〉—吳晟4分、吳當2分、張芳慈3分,共計9分。
〈海葬〉—吳晟1分、吳當3分、張芳慈4分,共計8分。
〈外孫女〉—吳當1分、張芳慈7分,共計8分。

最後評審結果經各委員共同確認,經投票過後,因〈海葬〉與〈外孫女〉同分,經討論後〈海葬〉獲得優選。最終結果依得分高低,〈重生〉獲得第一名,〈悼亡詩〉獲得第二名,〈與海邂逅〉獲得第三名,〈留下〉、〈少年〉、〈焚風〉、〈等到雨過天晴之後〉、〈海葬〉共計5篇不計名次獲得優選。


國中組
第一輪投票:
本屆新詩類國中組總收件數為82件,複審結果共13件作品進入決審,由三位決審委員自晉級的作品中,不分名次各自挑選8件結果統計如下:
獲三票作品:共計5篇
〈拾•古道記憶〉、〈海蝕•記憶殘卷〉、〈縱谷即景〉、〈Qadris〉、〈你〉—吳晟、吳當、張芳慈
獲二票作品:共計3篇
〈洛神花个人生路〉、〈吾居〉—吳晟、吳當
〈重力〉—吳當、張芳慈
獲一票作品:共計3篇
〈天空〉—吳晟
〈菁仔〉、〈寂寞〉—張芳慈

三票作品討論—
〈拾‧古道記憶〉
吳當:古道的書寫應該包括自然與人文。首段以不變的馬醉木花迎接動物與人為開端,不錯!第三段的末行多餘,本段可與第二段合併。華山松、二葉松、昆蟲和山鳥的描寫顯現古道平凡的顏色,是古道的動植物描寫。只是末段寫人文的媽祖婆有點突兀,因為本詩在第二段標明古道為竹山至玉里,卻又在末段寫臺東成功鎮的成廣澳(小港),地點不統一。(成廣澳的媽祖廟確實已有百餘年歷史,筆者曾在此地小學執教過多年)
吳晟:對於在地歷史不太熟悉的讀者而言,我覺得題目很清楚,對於呈現的動植物而言,很生動輕鬆。
張芳慈:用植物到動物,這樣的調性讓人喜歡,但是末段略為牽強,覺得突兀。

〈海蝕‧記憶殘卷〉
吳當:描寫臺東綠島有許多鬼故事的燕子洞。此地因曾傳為日治時處決犯人、白色時期了結政治犯之所,以及掏金者挖掘出先人的遺骸,題材相當豐富,可惜作者只有歷史事件的陳述,缺乏情意深度的抒發。
吳晟:國中組整體的水準相比高中組而言毫不遜色。寫海潮聲有不斷的嘆息,對於歷史仍然讓人聽到,相當生動。
張芳慈:國中生能夠這樣寫非常不錯,從題目到題材實屬難得。雖然感覺上還是停再表面書寫,但是末段的內容有呼應到「記憶殘卷」,我覺得作者可以繼續寫。

〈縱谷即景〉
吳當:寫縱谷景色,山脈與城市、稻田與天氣的比喻寫得不錯,城市夜裡的燈火似螢火蟲,也有貼切生動的詩意;如果能對生長的土地有深入的情意抒發會更佳。
吳晟:清晰表達出景象的描述,雖然稍微浮面,但感覺上此詩文字清晰,意象活潑,對於描繪縱谷景象是非常清新的。
張芳慈:我覺得作者的觀察非常細膩,主題不是複雜困難,尤其「夜裡的燈火/孩子閃爍頑皮的眼神/一眨一眨/全變成縱谷里的螢火蟲」表現出詩的感覺。

〈Qadris〉
吳當:先寫熊鷹的睥睨天地,再以熊鷹為典範,氣魄不凡。以熊鷹自許,用排灣族絢麗的琉璃珠寫氏族璀璨的歷史,很有對未來的企圖心與期望。全詩充滿陽剛的氣勢,不錯!
吳晟:排灣族傳說熊鷹是英雄的象徵,全詩整體氣勢不錯,專注寫熊鷹的氣勢透過熊鷹寫族群的精神。
張芳慈:全詩展現自信強烈。但我覺得剛剛所提的地名,因為原住民族的遷徙頻繁,是否都蘭山是誤植我覺得未必要追究。

〈你〉
吳當:前三段寫你是恆星的溫暖、柔和、重要性。後兩段寫你是恆星,我是螢火蟲,微弱的光亮是企圖模仿你的溫度,有對比的張力。
吳晟:非常正面,平穩,有典範追尋卻又不自卑,而是嚮往或是追尋典範的心情,此詩表現出此種心境,我覺得是很平穩的心境。
張芳慈:整體完整,沒有大問題。國中生能寫出此種詩,頗具功力。


二票作品討論—
〈洛神花个人生路〉
張芳慈:我認同以客語寫作的熱誠,但以文學而言,我認為需要有文學性,過於直白沒有較新的心意,且整體詩意的展現與段句比較傾向於散文。
吳當:洛神花是天地裡廉價又豐厚的恩賜。昂然又堅靭的生命力,在荒野裡綻放如阿母般的笑容,比喻得貼切又溫馨。紅通通的洛神花田,是秋天山村裡美麗的風景,令人戀戀難忘。透過阿嬤的巧手,變成酸甜的食物,令人口齒留香。全詩有洛神花既美味又迷人的丰采,是書寫植物外在形象與內在情意的作品。
吳晟:我同意張老師的說法。但用在地洛神花的意象確實有他於地方重要的特色。

〈重力〉
張芳慈:在第三段開始之後,力道就漸漸增強。寫完的意義便在於坍塌的空間隱沒的感覺,國中生能夠以此方式寫實屬不錯。
吳當:詩中用了對比的矛盾句法。一則寫記憶深處湧動的感情,一則用消逝的字跡寫人我相忘,終至躲藏。年輕的、被壓抑的生命,對情感的體會,竟是如此深刻,十分難得。

〈吾居〉
吳晟:看起來比較輕鬆有趣。木造老屋鐵皮覆蓋的環境,第二段的寫法點出貧窮區域的住家,但寫起來卻沒有哀怨辛酸悲苦的感覺,寫閣樓上面建造理想的家。如同顏淵居陋巷而不憂的感覺。
吳當:前三段寫家居簡陋,第四段用圖象的句型描寫樓梯,很貼切的安排;「小心,別長得太高」則有自嘲的況味!寫期待父母親歸來,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但也代表了希望。末段寫生活儘管如手機信號的微弱,生活中唯有靠想像力支撐未來的夢想。詩中表現卑微的生命中也有堅強的意味,值得細細品味。

第二輪投票:
經以上討論完畢後,由第一輪票選中獲三票作品5篇、獲二票作品3篇,共計8篇作品進行評比,各自挑選8篇進行評分,最高8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Qadris〉吳晟8分、吳當8分、張芳慈6分,共計22分。
〈縱谷即景〉吳晟6分、吳當2分、張芳慈8分,共計16分。
〈海蝕•記憶殘卷〉吳晟7分、吳當4分、張芳慈3分,共計14分。
〈你〉吳晟4分、吳當3分、張芳慈7分,共計14分。
〈重力〉吳晟1分、吳當7分、張芳慈5分,共計13分。
〈吾居〉吳晟3分、吳當6分、張芳慈4分,共計13分。
〈拾•古道記憶〉吳晟5分、吳當5分、張芳慈2分,共計12分。
〈洛神花个人生路〉吳晟2分、吳當1分、張芳慈1分,共計4分。

最後評審結果經各委員共同確認,經投票過後,因〈海蝕•記憶殘卷〉與〈你〉同分,經討論後〈海蝕•記憶殘卷〉獲得第三名。最終結果依得分高低,〈Qadris〉獲得第一名,〈縱谷即景〉獲得第二名,〈海蝕•記憶殘卷〉獲得第三名,〈你〉、〈重力〉、〈吾居〉、〈拾•古道記憶〉、〈洛神花个人生路〉共計5篇不計名次獲得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