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後山文學獎_散文類決審評審會議
一、會議時間:110年9月8日(三) 14:00
二、會議地點: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三、出席委員:林黛嫚、馬翊航、廖玉蕙(視訊)(依姓氏筆畫排序)
委員共同推舉林黛嫚老師為本次評審會議召集人。
高中職組
第一輪投票:
本屆散文類高中職組總收件數為18件,複審結果共11件作品進入決審,由三位決審委員自晉級的作品中,不分名次各自挑選8件結果統計如下:
獲三票作品:共計7篇
〈鯨魚〉、〈乘光而來的季風,乘光而去的影〉、〈夢見,lcarus墜落於花蓮港〉、〈夏落〉、〈我和牠的後陽台〉、〈我的阿媽跌倒了〉、〈粉紅色的我〉—林黛嫚、馬翊航、廖玉蕙
獲一票作品:共計3篇
〈光遇〉—林黛嫚
〈一起去看小燕鷗〉—馬翊航
〈洄游〉—廖玉蕙
總體印象及評審標準討論:
馬翊航:本屆我從初審、複審便參與的過程,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有不一樣的感受,會發現作者的巧思或特殊觀點。高中職組的水準整體很高,有對於花東在地書寫、有移居的觀念、對風景的看法,各種不同勞動的成果、人進入環境裡面相互觀看……等,像是〈一起去看小燕鷗〉,提出我在看自然、同時自然也在看我的自省。文字水準與表現技法當然是我們第一眼會看到的,但是產生新的觀點,或是作者內在的熱情與能量,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若可以看到未來書寫的潛能,有別於其他作者的特殊角度,我可能會青睞一點。
廖玉蕙:如馬老師所說,本屆作品較諸全國性文學獎毫不遜色,內容也很好,同質性沒有這麼高。談到人與自然與動物、自我追尋,甚至是親情互動非常多的題材出現在作品當中,可以說是以山水為背景,以光影為襯底,以動植物比對進行書寫,作品算是多元,整體而言是很讓評審驚艷的作品。
林黛嫚:複選作品真的是有進入全國性文學獎決審的水平,雖然篇數不多,但是能夠讓人感受到創作的欣喜,題材多元且具備在地特色,以各種方式呈現自己的家鄉,使外地人如我也能透過作品理解花東。
各委員前三名作品討論:
廖玉蕙:我的第一名是〈夏落〉,談論從南京到台灣作為新住民的小女孩與原住民的阿嬤的互動,作者擅長用對比寫讓人心痛的故事,如以小蘑菇與老樹譬喻小女孩與奶奶、以厚待和虧待寫姊弟的處境;我看這篇文章覺得文字好得不得了,是個很好的寫手。我覺得〈夏落〉的手法技高一籌所以將〈鯨魚〉排為第二,將對阿嬤的情感表現得不壓抑也不誇張。那我心中的第二名是〈鯨魚〉,用鯨魚去寫爺爺,寫爺爺抽菸的段落,一趟的出走展示了老人與海洋為歸屬,寫爺爺出海與屋子裡的兩種容顏,表現出曾經與海洋為歸屬如魚得水一般,現在拘執在室內的失落感;寫與爺爺之間不切實際的對話,那些生活中必須要說的應酬話等等,我覺得很棒。第三名是〈我的阿媽跌倒了〉書寫醫院陪病的經驗,在散文中不斷出現水,把水跟時間的流動作為譬喻,所見所聞都跟水連結,幾乎讓溺斃的感受寫出來,把象徵意義的水寫得很好,時間點收得雖然短促,但是象徵意義綿長。
馬翊航:這一批作品展現出來的多元性讓人感到驚喜,致使我的前三名與其他老師沒有重疊。廖老師所提我也喜歡,對於文字掌握以及意象都很成熟,所以我選擇另外一種策略,即不同的聲音與寫作方式。文學時常處理人我之間的關係,所以我所選的三篇〈我和牠的後陽台〉、〈粉紅色的我〉、〈一起去看小燕鷗〉,又多了物,透過物讓作者的世界觀與哲思明顯超出其他同年紀的人,即便技巧上都有點瑕疵。〈我和牠的後陽台〉處理的主題是租屋的情境,然而在此篇寫遷居的過程,寫狗在陽台的生存狀態都很到位,有些句子很好像是:「米克斯的腳長撐高臘腸狗的身軀,不知不覺間牠長成了適合看風景的樣子」聽起來很浪漫,但實際是生存的無奈。也寫出人與狗都在城市尋找生存的版圖,「我如米克斯,牠是米克斯」。〈粉紅色的我〉寫與父親造船與參與農事,思考哲思很好,但是有個對比我覺得稍嫌陳舊,像是我不喜歡讀書所以去造舟,工作成為透氣的過程,不一定要這樣處理。還有,田園不是完全浪漫的,強調沒有蚊子這件事情,其實是人類的觀點,也顯示出對於人本位的省思;在最後對於船移動的曲線流動,其實是水上水下的流動,也提到自己也是透過不同訊息與存在摸索自己的位置,我覺得青少年的眼睛帶著我們看到過去所沒看到的事物。〈一起去看小燕鷗〉雖然篇名很普通,但是所描述的知本濕地很不一樣,看鳥的時候同時鳥也在看人,有些段落並非真正看到,是作者同時把歷史感跟當下結合在一起。作者也沒有要強烈告訴讀者動植物的相關知識,只是忠實地帶讀者切換他所看的景象,這個視角的變化非常難得。描述對海邊的雲的段落,講的是鳥眼中這些景象,紀錄鳥所看到的風雨的段落到最後「他的視線正在審視我的靈魂深處」作者超出現實聯想,但是這樣的聯想反應作者不斷試圖以此帶我們到他的靈魂深處。
林黛嫚:〈夏落〉我也很喜歡,故事性很強烈,但是題材特別,在高中生的作品中比較少看到這麼特別的處境。〈我和牠的後陽台〉,題材普通和,作者文字較不講究,敘述較簡單。我的第一名是〈鯨魚〉,本文構局完整,文字精緻準確,作者也傳達出意旨,且首尾呼應,同時此篇也有在地性,「我以為鯨魚深愛的海洋也是斯德哥爾摩般地將牠抓牢」這樣一段話,把這個與海深沉結合在一起的感受,以斯德哥爾摩的病態做為比喻,我覺得意象非常突出,本文處處讓我聯想到《老人與海》的氛圍。第二名是〈粉紅色的我〉,貼切寫出參加學測的高中生生活樣態,以紅藜的意象形容粉紅色的我,透過生長的紅藜顏色表示自己正處在此階段,這個譬喻既有在地感,也十分獨特。以造船、種紅藜等生活周遭的實在物品去再現、整理自己,我覺得這樣對生活狀態的描述表現得很好。第三名〈夢見,Icarus墜落於花蓮港〉是很特別的散文,乍看覺得沒有什麼架構,但可以多看幾次,你可以明白希臘神話伊卡諾斯的意象,以蠟做成翅膀飛向太陽便會融化墜落的意象來寫高中生面對的困境,可能就是精神疾病(成癮或憂鬱症),「兩個耳光比刀傷還痛」、「先毀滅就不會有期望」包括和精神科醫生的對話,雖然寫得很混亂,但隱約之間讀者可以發現貼近作者自己的敘述,把伊卡諾斯與自己的關聯寫出來,無論是生理或是其他都交代得很好,最後所寫「我們都是故事中的某一角色,抑或是重疊更多角色,用神話挖掘、認識更真實的自己,如司馬光砸缸看見的自己,不用急著握手問好,靜靜地,時間會留下水痕,跟你說祂們曾經來過。」這些喃喃自語,還有與精神醫師的對話,都是記錄自己經歷過的經驗,我覺得這是一篇非常特別的散文。用這樣的方式呈現自己的精神狀況,需要很大的勇氣,我給與這名作者鼓勵!
三票作品討論—
〈夢見,Icarus墜落於花蓮港〉
馬翊航:我覺得形式的很有趣,像是寫論文一樣有好幾個階層,但這是否有意義?我覺得在形式的設想上可以再思考。但這篇作品同時也對應到散文的功能就是自我剖析,我覺得非常好。
廖玉蕙:〈夢見,Icarus墜落於花蓮港〉我與馬老師的感覺一樣,寫作手法稍亂,有點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隱喻自己的精神狀況,題材很好,但是很混亂,第五頁有點像是論文註解,套用的不太好。〈我和牠的後陽台〉有些語詞有問題,像是「陽台狗雖然是家犬,但處境卻與流浪狗擁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依然不會放陽台進的狗進來名符其實」等,我覺得這幾處用詞需要小心。〈粉紅色的我〉的結尾有點沒有扣到題目,寫學測前造船與種紅藜的經驗,兩者如何結合其實需要再思考,當中也不乏說教式的文字,應該要點到為止,可以把領悟寫在字裡行間。〈一起去看小燕鷗〉當中穿插一些語調較不協調,一下寫小燕鷗,一下又寫人,有一些語句有問題,像是「高空中的小燕鷗用比一顆雨水還安靜的速度落下,」、「牠在剎那間就順便帶走了積雨雲的一部分」、「血液滲進沙堆裡,到隔日午後已成為一堆覆著羽毛的乾涸」,我覺得有些語彙的精確度不是這麼好。我很強調學生的運用文字的準確度。在〈夏落〉讀到新住民、原住民的處境與困難,寫到「有時候,我希望自己是哥哥,希望奶奶都是原住民,希望我不曾待在南京,又或者不曾來過台灣,希望有一扇門,一扇不用學會飛行也能進入的門,在等我」看到此處我覺得非常感動。
林黛嫚:〈夏落〉這篇我覺得偷東西的橋段、事件,這樣的設計雖然可能是事實但有點匠氣。
一票作品討論—
林黛嫚:雖然我不會玩電動,但是〈光遇〉讓我願意理解電玩遊戲,我認真讀懂,可以知道作者透過遊戲去對應現實生活,發現在網路世界認識大家,提早表現出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在虛擬世界相遇比在實體生活相遇還多,所以作者提出這樣的狀況,然而作者也最後的一段話去對應自己的生活,對於未來的發展和新的形式簡單呈現,我覺得此篇作品可以提供我們對科技發展、疫情時代的一些想法。
廖玉蕙:〈洄游〉就全篇文章由顏色呈現,就是寫成長過程。這篇我可以放棄。
第二輪投票:
經以上討論完畢後,由第一輪票選中獲三票作品7篇、獲一票作品1篇(〈一起去看小燕鷗〉),共計8篇作品進行評比,各自挑選8篇進行評分,最高8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粉紅色的我〉—林黛嫚7分、馬翊航8分、廖玉蕙5分,共計20分。
〈鯨魚〉—林黛嫚8分、馬翊航4分、廖玉蕙7分,共計19分。
〈夏落〉—林黛嫚6分、馬翊航5分、廖玉蕙8分,共計19分。
〈我和牠的後陽台〉—林黛嫚4分、馬翊航6分、廖玉蕙2分,共計12分。
〈夢見,lcarus墜落於花蓮港〉—林黛嫚5分、馬翊航2分、廖玉蕙4分,共計11分。
〈我的阿媽跌倒了〉—林黛嫚2分、馬翊航3分、廖玉蕙6分,共計11分。
〈一起去看小燕鷗〉—林黛嫚1分、馬翊航7分、廖玉蕙1分,共計9分。
〈乘光而來的季風,乘光而去的影〉—林黛嫚3分、馬翊航1分、廖玉蕙3分,共計7分。
最後評審結果經各委員共同確認,經投票過後,因〈鯨魚〉與〈夏落〉同分,經討論後〈夏落〉獲得第二名。最終結果依得分高低,〈粉紅色的我〉獲得第一名,〈夏落〉獲得第二名,〈鯨魚〉獲得第三名,〈我和牠的後陽台〉、〈夢見,lcarus墜落於花蓮港〉、〈我的阿媽跌倒了〉、〈一起去看小燕鷗〉、〈乘光而來的季風,乘光而去的影〉共計5篇不計名次獲得優選。
國中組
第一輪投票:
本屆散文類國中組總收件數為16件,複審結果共12件作品進入決審,由三位決審委員自晉級的作品中,不分名次各自挑選8件結果統計如下:
獲三票作品:共計6篇
〈獨孤火燒島〉、〈洄與迴〉、〈閒過日子〉、〈冬遊˙Fanaw〉、〈尋˙一片湛藍的Mulimulitan〉、〈鑄字˙記憶佇留〉—林黛嫚、馬翊航、廖玉蕙
獲二票作品:共計2篇
〈倉鼠日誌〉—林黛嫚、馬翊航
〈拾樂˙那三十八秒的悸動〉—林黛嫚、廖玉蕙
獲一票作品:共計2篇
〈殞落〉—馬翊航
〈洄瀾山景〉—廖玉蕙
各委員前三名作品討論:
馬翊航:看得出來對於自己能夠端出的文字,其實是非常講究,在情意上可能也受限於生活經驗,與高中組有落差,但是個人能從家庭、校園跳出拉出更多視野,像是〈拾樂,那三十八秒的悸動〉,藉由天文和音樂的關係,在題材上很特別,但文字呈現出來樣貌稍嫌不足,把太多東西寫得太抽象。與此相對的是:〈鑄字,記憶佇留〉、〈洄與迴〉、〈閒過日子〉,因為他們看到細節,人跟人之間能把握的當下。〈鑄字,記憶佇留〉寫參觀日新鑄字場,但是回到自己家族經營的行業裡,很像是自己家庭的報導,雖然不脫離作文式的寫法,但是作者描繪生活的細節如金蟾蜍、存厚等細節,反應對家庭的情意,以及想要保存這個記憶的動機值得嘉許。第二篇是〈洄與迴〉,水不只是游泳,還提到自己過敏狀況,還談自己跨出身體與心靈的限制進行成長,這個主題經營得很細緻。〈閒過日子〉寫「移居台東不是,不是書上的名詞,而是我的家庭寫照」這樣的成人世界的現實落在家庭小孩身上時,也要從孩童的狀況學做一個小大人,要思考跟家庭去過日子,要特殊眼光去看所謂發現,這個閒過日子其實是閒不下來的,但此篇也見證年青人如何跨出有限世界去感受日子。
廖玉蕙:〈鑄字,記憶佇留〉是我的第一名,但是有些詞彙以及描述的「氣口」過於年長,整體過程寫得太老練了,鑄字程序寫得很流暢。我的第二名是〈獨孤火燒島〉寫綠島的秘境,然而敘寫藍洞已不是獨家,但前面的敘述讓我感動,有些詞彙讓我覺得很可愛;「獨家記憶」不斷出現在文中,是否需要斟酌? 第三篇〈拾樂,那三十八秒的悸動〉很年輕的行文方法,台東日環蝕那天去歡樂,整體寫來歡樂,非常有活力,讀著也開心了起來。
林黛嫚:〈鑄字,記憶佇留〉的題材不甚特別,畢竟鑄字行已被報導甚多。我的第一名是〈洄與迴〉,能在簡短文字裡準確表達出意涵的作品,透過過敏與生活的過程,都是扣緊主題描寫,全篇行文完整,最後觀點也很準確─「我終究是離不開水,那不如,就好好地在水中當一隻魚吧!」這是青少年在現實生活裡會有的敏銳感受,而在此篇完整體現出來。第二篇是〈獨孤火燒島〉寫得很誠懇,描述自己於綠島回阿公家尋找秘境的過程,那樣躲在阿公背後尋找秘境,確實是青少年會有的生活經驗。〈倉鼠日誌〉寫養寵物的日子很可愛。〈閒過日子〉取名很好,移居鄉下,對於都市人而言此種想望具有強大吸引力。
第二輪投票:
經以上討論完畢後,由第一輪票選中獲三票作品6篇、獲二票作品2篇,共計8篇作品進行評比,各自挑選8篇進行評分,最高8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洄與迴〉—林黛嫚8分、馬翊航8分、廖玉蕙5分,共計21分。
〈鑄字˙記憶佇留〉—林黛嫚6分、馬翊航7分、廖玉蕙8分,共計21分。
〈獨孤火燒島〉—林黛嫚7分、馬翊航5分、廖玉蕙7分,共計19分。
〈閒過日子〉—林黛嫚5分、馬翊航6分、廖玉蕙2分,共計13分。
〈拾樂˙那三十八秒的悸動〉—林黛嫚4分、馬翊航1分、廖玉蕙6分,共計11分。
〈倉鼠日誌〉—林黛嫚3分、馬翊航4分、廖玉蕙1分,共計8分。
〈尋˙一片湛藍的Mulimulitan〉—林黛嫚1分、馬翊航3分、廖玉蕙4分,共計11分。
〈冬遊˙Fanaw〉—林黛嫚2分、馬翊航2分、廖玉蕙3分,共計7分。
最後評審結果經各委員共同確認,經投票過後,因〈洄與迴〉與〈鑄字˙記憶佇留〉同分,經討論後〈洄與迴〉獲得第一名。最終結果依得分高低,〈洄與迴〉第一名,〈鑄字˙記憶佇留〉第二名,〈獨孤火燒島〉第三名,〈閒過日子〉、〈拾樂˙那三十八秒的悸動〉、〈倉鼠日誌〉、〈尋˙一片湛藍的Mulimulitan〉、〈冬遊·Fanaw〉共計5篇不計名次獲得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