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後山文學獎_小品文類決審評審會議
一、會議時間:110年9月7日(二) 下午2時
二、會議地點: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三、出席委員:朱國珍、孫梓評、董恕明(依姓氏筆畫排序)
第一輪投票:
本屆小品文類總收件數為206件,複審結果共32件作品進入決審由三位決審委員自晉級的作品中,不分名次各自挑選12件,結果統計如下:
獲三票作品:共計4篇
〈一邊是山一邊是海〉、〈金剛讀海〉、〈道路閃閃發亮〉、〈爬藤〉、—朱國珍、孫梓評、董恕明
獲二票作品:共計6篇
〈關於卑南溪出海口〉、〈擬音者Foleier〉、〈泛白的印記〉—朱國珍、孫梓評
〈年祭,再見。〉、〈關島〉—朱國珍、董恕明
〈步行蟲〉—孫梓評、董恕明
獲一票作品:共計12篇
〈雨欲來〉、〈部落呢喃〉、〈蘭嶼〉—朱國珍
〈玫瑰石〉、〈妒沙〉、〈水鴨腳〉、〈第二次死亡〉—孫梓評
〈太魯閣族戰役紀念碑〉、〈金針花男孩〉、〈在部落吃一餐〉、〈致我的青春之路〉、〈臺東囡仔,開機〉—董恕明
委員共同推舉孫梓評老師為本次評審會議召集人。
總體印象及評審標準討論:
朱國珍:
今年的件數雖然沒有過去往年多,但作品是較具水準的。我對於小品文這個文類比較重視的地方,就是真實呈現一篇情真意摯的文章,情感真摯性是我首要的考量,其次就是是否能在規定的字數內,達到會心一笑感覺,或某種程度的自娛娛人,因為是閒適文學,所以其所承載的史觀或是社會價值,並非是幾百字所能講清楚。在此次的文章當中,普遍水準齊全,但是因為我考量的是文章當中的情真意摯,但有些文章的文字結構都很用心,但出現了一些小瑕疵,實屬可惜。此次作品有幾篇非常出色,有幾篇能夠在短短幾百字裡,就駕馭到情感的真實,以及從中對應到與花東的地景樣貌很動人。
董恕明:誠如朱老師強調小品文的特色與評分的重點,原則上我也同意。但我有個深刻的感受是,也許是台東人在台東所寫出來的作品,與路過台東的人寫出來的台東真的也相去甚遠,或者是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所以我在複審階段,和其他評審兩位所挑選晉級的作品共識很高。所以小品文的情摯是基本討論的,最終還是要討論作品情節內容好不好,文字未必能夠達到文辭優美或整篇結構完整,但是它未必要傳遞高深的思想,我想就寫生活的面向,台東人的美麗這樣寫,但是台東的不美麗要怎麼寫?這是我的意見。
孫梓評:小品文這類型的文體,能夠最容易也最快可以跟讀者產生互動的,因為篇幅較短、附載的資訊較少,內容相對沒有那沉重,能夠迅即地與讀者溝通。我認為小品文在600字的篇幅當中,更接近傳統定義底下對於小品文的定義,應該要有一個很好的寫生或即景畫面的素描。另外我覺得篇幅很短,所以它其實很難交代一則很沉重或完整的歷史,但是寫作者對於這個世界及各種人事物關懷,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使用文字的能力還有作品的完整度,是要在600字中要讀到的,因此在這些作品,我會盡可能挑選出情感濃淡適中的作品,然後在這作品當中有些是屬於作者的關懷或是體悟,是可以比較不著痕跡地交給讀者的,這就是我認為最完美的作品。
經評審委員討論,三票及二票作品原則入圍,其餘一票作品則經討論後擇優,共計十二篇作品進入第二輪投票。
一票作品討論—
〈太魯閣族戰役紀念碑〉
董恕明:雖然小品文很難負載複雜的歷史,但是如果有些人的歷史都有被機會留下來的話,有台東的真實生活屬於他多元種族的真實性,如果他一個人就負載某個族群的歷史,那他願意用什麼把它紀錄下來讓人看到?那我覺得這就是在地很重要的經驗,有人要就書寫歷史這是我覺得要把留下來的原因,所以這一篇我認為就是要被留下來。此篇未必盡如人意,但我個人就書寫歷史,我會想把他留下來。
〈金針花男孩〉
董恕明:剛剛孫老師有說如果600字可以透過形象化來陳述個人情感的話,這一篇也算是完整的作品。
〈雨欲來〉
朱國珍:我認為這篇並不是一個很擅長的寫手,但是我覺得他抓到台東的濕眠感(humid),但是有個缺點是在於,整個對台東記憶的建構是只在雨的意象,可是本文拉扯到懷念父親的記憶,又更拉扯出童年的鄰居。不過我很喜歡他抓到台東市的氛圍。到後來雨下來了的段落意象很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人物之間的設定較無關聯性。
董恕明:這篇文章裡面的食物、氣味與情境,父子的互動,都是在細節跟生活裡傳遞出來的,在此處就是族群生活裡多元的樣子。
〈玫瑰石〉
朱國珍:我認為作者一開始並沒有很精準地抓到花蓮,但是後來在反覆閱讀後,我覺得以素人寫作來說,透過對父親之間態度的改變,也呼應玫瑰石琢磨的過程,還有對花蓮的重新認識,這是很有意思的。
孫梓評:花東地區確實有漂亮的地方,觀光這件事如何運用600字去用一個有反省的方式去書寫,我覺得作者很聰明,他挑選玫瑰石的意象,以及父親前後態度的改變,去寫兩者的改變,讀起來是很有功力的作品。
〈部落呢喃〉
朱國珍:相較於董老師所提到〈致我的青春之路〉,較像是日記型式的寫作,太過於切段地陳述,缺乏了認真的情感,沒有抓到核心的意義,這個意義可能是孫老師所提到文學的主觀喜好,他是否有打動我?。這篇小品文到底用了多少的心跟多少的情,能夠觸到讀者去呼應作者付出的真心真情,燃燒閱讀上的寄託或想像,我覺得〈部落呢喃〉做到了,當它第二段出現的控訴,這個真切徘徊在原住民的血統以及漢化的過程還有身分的定位,雖然我們已經認為原住民分身分已成為主流,但是公民的素養有到這個程度嗎?這個社會議論著要叫原住民、山地人還是番人……,我覺得他寫得非常貼切,這一段控訴打動我。不管作者是否為本地人,但若是以他者去形塑自己成為部落的原住民,可見他有設身處地去思考一個狀態。
董恕明:文字寫得很流暢,這裡就是縮影的型式,當中提出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問,那提出來然後呢?像是族群的問題如果只是名稱而已就結束了?那如果我們要繼續討論,那這樣的討論,我不會覺得會是好看的小品文,或是能以小品文能夠做出來的討論。
〈蘭嶼〉
朱國珍:這篇描述了返鄉的過程,我覺得作者是有經驗的寫手。只是在蘭嶼裡自己設身處地去說異鄉人裡莫梭跟母親的情況,透過異鄉人影射自己來去的蘭嶼,是否是自己的家鄉,技巧用得很好,但也因為技巧用得太好,所以相對於素人純潔的愛恨呈現就被技巧稀釋掉了。
〈在部落吃一餐〉
董恕明:我看到生活當中那種輕鬆的小品,其中所寫的禱詞很宗教,但是這樣的祈禱室我們很常能看到。就寫作的筆法或豐富度而言,也許此篇太素樸一點,雖然沒有進入到入選,但希望作者能夠繼續寫作。
孫梓評:這篇文章是能夠打動人的,我認為在書寫當中富有音樂感,作者沒有工整的筆法,反而讓他的書寫讀起來是快樂的作品,也是素樸的作品,但是看起來像是亂針刺繡的感覺。
〈致我的青春之路〉
董恕明:好像那種年輕的少男少女的心,他的迷惘、困頓、挫折,自己都沒辦法理解的狀態,我覺得這篇是個憂傷的作品,但這樣的人生是這樣處境,很肯定作者將這樣情境寫出來的勇氣,所以希望他可以繼續寫。
〈臺東囡仔,開機〉
董恕明:雖然我讀不懂閩南語,我也沒有關心語言、時事,但是作者用母語寫出來,不管這個母語為何,我很肯定這一類型的創作。
朱國珍:寫作者很認真,但是不論是文章和命題,講的都是台東,然而慕谷慕魚卻是在花蓮,犯了技術性的問題,。
孫梓評:修辭雖然很機械,但是他花了一些功夫找了很多資料。雖然用不同語言書寫,但在文學獎裡,不是為了保留語言,我們希望的是透過母語書寫的文學成分。
〈妒沙〉
孫梓評:我覺得此篇用了奇妙的角度,用小孩子的角度去寫家庭的崩裂,透過文字的代言去模擬小孩子的角度書寫,打動我的地方是便是使用這個視角,就表現上沒有把所有事都說破,留讀者有想像空間。
董恕明:我覆議此篇。小朋友跟沙子與母親的互動,這滿吸引人的。
朱國珍:我認為他太刻意經營小說感的呈現,小說感在於母親跟計程車司機非常談得來,這是情節已經設定好?還是誤打誤撞?還是母親角色已有此健談的設定?小孩子的視角觀察很細膩,這是要留待讀者去解讀小說感,但是作品中描述了七星潭的沙子,七星潭是石子,並不是沙子,此處的細節不合邏輯。
〈水鴨腳〉
孫梓評:我認為介於觀光客與在地人之間還有一種身分,就是學生。所以他用了這個身分去書寫,介於在地人,但又不完全是在地人的感覺。他也很聰明去選擇用植物作為主要意象去寫,這就可以代入文化或當地陌生人對於此得到訊息,整體寫作不會過分驚喜,也不會過分失落。
董恕明:在此篇你也看到族群,但我們看到生活的型式,在生活當中的物件裡,從寫實到信念,作者抓住水鴨腳去書寫,就題目而言,我覺得我會覆議此篇,是因為作者寫出他所經驗族群的經驗,且用具體物件去傳遞族群情感。
朱國珍:我覆議此篇作品。
〈第二次死亡〉
孫梓評:一個百無聊賴有存在危機的人到部落,在部落裡得到經驗,這些經驗幫助了他,被啟蒙的過程,透過篇名表達出來,一個人當他有所創造時無法死亡,是因為它的存在會被留在記憶,我覺得他不是新的說法,但是我覺得他寫作是非常完整的,很清楚把他的意旨表達出來。
三票作品討論—
〈一邊是山一邊是海〉
朱國珍:我認為此篇四平八穩,就是花蓮一家人討論梨山的過程,語言貼切適當,這一篇就是很完整,但卻沒有讓人感受到驚艷處。
董恕明:若是一個完整的作品,他吸引我的地方便是開頭處。用六百字容納父母的歷史,且寫的四平八穩,我覺得是個很好的寫作。
孫梓評:在有限的篇幅裡要同時交代父母的狀況,只是作者很懂得剪裁,沒有存在太多不必要的雜枝末節,而是透過他的編織,讓父母的狀況再現,整體是讓人討喜的作品。
〈金剛讀海〉
朱國珍:文字動人、地標與意象清楚。金剛所指不論是哺乳動物或是佛經菩薩的意象,抑或是描寫台十一線的風景都非常的細膩,是很優美的一篇。
董恕明:寫景同時人也在其中,結構分配適切,既沒有主觀將金剛讀海寫成自己的地方,但即便是自己的海變成也能讓人驚艷的地方,不只是文字,我覺得作者的心思也是很細膩的,這一部分也反應在文字裡。
孫梓評:很符合想像中的小品文的樣子,在短的篇幅帶出自己的心境,心境也寫得恰到好處,但有一處就寫長濱大道的描述覺得奇怪,因為長濱大道不是在最東,所以對其描寫的段落,是讓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道路閃閃發亮〉
董恕明:我覺得這篇跟蘭嶼有關,在寫生活的例子裡,寫得很寫實很樸素,但是有適當的幽默感跟抒情,是非常小巧的文字。
朱國珍:這篇非常可愛,尤其是描述老舊機車三貼的段落,這個情境已經許久沒有出現了;這個段落的出現在離島地方懷舊、尚未隨地被科技的進步影響、很純真的態度。
孫梓評:我認為這一篇作品令人讀起來感到非常愉快,文章寫作技術熟練,也很巧妙地在這麼短的篇幅中,把故事說得很完整,我覺得是此篇長處。
〈爬藤〉
董恕明:這篇以爸爸坐在博物館角落的意象為題材,對我而言很寫實,誰要把誰放在何處去展現何種文化?這裡做了很好地傳遞,土地被挖走是一件事情,但是那會有何種東西被留下來?我是誰這件事情傳遞出去,透過寫爸爸在當中的位置,讓我們更能反省,在生活裡的人及生活樣子,是無法被理論切割的。
朱國珍:文章的畫面感非常強,讓我聯想到泰路閣族婦女編織的情景。但是對父親而言,到原住民博物館當志工,是把原本生活經驗便會的事情,而如今卻變成一種展演的模式,透過生活以及生活的展演這樣的描述,我覺得作者此種處理非常高明。
孫梓評:我認為這一篇很聰明作品,能夠很經典地傳達小品文的功能,在短的篇幅中,從生活裡的一事或一物得到感悟,透過好的技術將感悟有效地傳遞給讀者。然而為何篇名要叫做〈爬藤〉?關於爬的描述,是攀爬與父親之間的關係?還是攀爬回憶的過程?我的想像沒有在文章中找到解釋,會有些困惑文章命名地玩因為何?
二票作品討論—
〈關於卑南溪出海口〉
朱國珍:這一篇文章的行文漸入佳境,旅人看到卑南溪的出口,和海交界的時候,想到每天下班啊倒牛奶啊。我覺得結語寫得很好,溪口是溪的中止,但卻是旅程的開始。
孫梓評:一開始在讀的時候不確定作者意圖,然而從中斷開始將人生經驗提升到人生哲理的層面,雖然不在出海口的我們都能有共感,我覺得通篇是愈讀愈有提升感。
董恕明:這一篇寫到人與景的哲理,以及在旅途移動中發現桃花源的狀態。而兩位老師都不在台東,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心情,我覆議這篇作品。
。
〈步行蟲〉
董恕明:這個經驗對我們而言或許很陌生,以文字寫去找這個蟲,但他又充分發揮步行蟲的特點,去寫他的地方以及行路過程,是很吸引我的地方。但是我覺得太可惜了,雖然主要場景是在武嶺,但是他後面提到的問題─「或許步行蟲並非選擇行走,而是捨棄了飛行」會出現在這裡的東西難道只在這裡嗎?我覺得文字已有自己的語氣和風格了。
孫梓評:步行蟲也是一種意象,我喜歡這種命名,因為這種命名很具體,去寫具體物,但是要寫出來的無法被收容或還沒想清楚的什麼,然而會透過這個關鍵意象的轉化,我覺得作者寫法相對樸素,沒有賣弄文字,透過他所做的事情循序漸進將心中的困惑,以及保有的信念實踐出來,最後作者雖然沒有回答最後的選擇,但是至少結局是懸在有希望的景框當中。作者具體寫出位置,只是地景好像不在花東範圍裡。
朱國珍:我很喜歡這篇,但是整篇都是對武嶺對植物的掌握以及對人跟人之間的情感,讓我很喜歡但美中不足的是武嶺不在花東範圍。但希望作者保持對動植物裡的初心,不要放棄寫作。
孫梓評:我覺得根據要求,此篇可能沒這麼切題。但是新城的出現並沒有完全失分,由於內容太過著墨於武嶺,徵件規定的花東行旅較為偏題,故此篇不列入評分。
〈擬音者Folerier〉
孫梓評:這篇所要傳達的主題表現完整,表達得相當清楚,是不過不失的作品。雖然篇名寫擬音者,但是我並沒有覺得他有超越擬音者之為帶給讀者的想像,是一篇工整的作品。
朱國珍:這是少數有抓到聲音的感覺的作品,這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主題,同樣也四平八穩,如果沒有出現北埔村部落的原住民女孩,其實此篇可帶換到其他地方,但是透過女孩真誠表達對於歌聲是賦予意義的媒介。我覺得此篇出奇制勝是在於掌握到聽覺的敘述。
〈年祭,再見〉
董恕明: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沒辦法回來祭典的描寫,那祭典如何繼續?雖然文章寫得很傷感,還有身體的記憶,但是看起來很寫實,看了這麼多篇跟原住民相關的文字,我覺得此篇較四平八穩,而當中寫與卑南族有關的文字都算穩定,沒有誇大。對話以及祭典上的頌詞,其實穿插的很好。我覺得使用語言無論如何,我們都能感受到語言的力量,所以我們在思考語言時,我想這篇的語言風格我覺得是可以被拿來書寫的。
朱國珍:這篇文章讀可見原住民的隨興,很像古希臘的說書人一樣,突然跳出來發出聲音。透過多重角色聲音的呈現,也表現出部落對祭典的傳承。此篇不太屬於制式小品文以第一人稱寫所見到的事情,作者模擬了很多對話,作者可能並非自覺,但是出於自然流暢的語調,表現出每個人無論老少都是身體的關鍵,也呼應到疫情跟祭典,然而剛好也是在部落的場合,描述了八部合音式的合唱感,雖然當中部分語言看不懂,但是我卻覺得很純真、很貼切。
孫梓評:小品文裡用類似劇場裡的表現,我比較難想像到,這樣的效果能否在小品文裡呈現嗎?所以我沒有選擇這篇,不過結構表現是完整的。
。
〈關島〉
朱國珍:我認為很巧妙地用了關島的雙關語,呼應到蘭嶼的生活,內容情景很可愛有趣。
董恕明:這篇文章寫得很寫實、很生活,因為交通的問題,造成一個很特殊的地域景觀。如果用蘭嶼島民的角度,對他們而言到台東縣的一段距離便是偉大的航程,關島指涉的就是大島與小島,內容很樸實,但有很有特色。
〈泛白的印記〉
朱國珍:這篇打動我就是誠實。寫一個醫生到小鎮長濱的故事。無論是醫療或位置。對外界的接觸,有點像是海邊的小桃花源,更別說是文化,要到池上看雲門舞集要繞過整個海岸山脈。泛白也呼應到醫生袍的白。此篇有點極短篇的樂趣,像是醫生對病患說不能依靠類固醇,但最後醫生卻轉念安慰患者,但事情本身種種改變已不可逆,醫生沒有辦法改變他人,所以改變自己。
孫梓評:這篇使我聯想到陳克華以前當兵的駐海的醫生日記般書寫,所以這種醫生的身分造成的稀罕性就會造成特殊地位。我也同意白袍與意象扣合,但同時也是意志的泛白,相對於〈步行蟲〉的信念增強,此篇卻是信念削弱。
董恕明:
這篇的內容和《蘭嶼行醫記》的〈因為老邁〉當中的過程雷同,。內容很寫實也很真實,但是看到結尾處,也許至是文章的停筆處,可能還沒寫完,不過滿令人值得期待的。
第二輪投票
經以上討論完畢後,由第一輪票選中獲三票作品4篇、獲二票作品5篇(汰除〈步行蟲〉)、獲一票作品3篇(〈玫瑰石〉、〈雨欲來〉、〈水鴨腳〉),共計12篇作品進行評比,最高12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爬藤〉—朱國珍9分、孫梓評12分、董恕明12分,共計33分
〈金剛讀海〉—朱國珍11分、孫梓評8分、董恕明10分,共計29分
〈道路閃閃發亮〉—朱國珍8分、孫梓評10分、董恕明11分,共計29分
〈玫瑰石〉—朱國珍10分、孫梓評11分、董恕明5分,共計26分
〈泛白的印記〉—朱國珍12分、孫梓評9分、董恕明2分,共計23分
〈一邊是山一邊是海〉—朱國珍2分、孫梓評7分、董恕明9分,共計18分
〈水鴨腳〉—朱國珍6分、孫梓評5分、董恕明7分,共計18分
〈關於卑南溪出海口〉—朱國珍7分、孫梓評6分、董恕明4分,共計17分
〈年祭,再見。〉—朱國珍5分、孫梓評1分、董恕明8分,共計14分
〈雨欲來〉—朱國珍4分、孫梓評2分、董恕明6分,共計12分
〈關島〉—朱國珍3分、孫梓評3分、董恕明3分,共計9分
〈擬音者Foleier〉—朱國珍1分、孫梓評4分、董恕明1分,共計6分
最後評審結果經各委員共同確認,經投票過後,因〈金剛讀海〉與〈道路閃閃發亮〉同票位居第二,經評審委員舉手表決討論後,〈道路閃閃發亮〉獲得三票決議為第二名。最終結果依得分高低,〈爬藤〉獲得第一名,〈道路閃閃發亮〉獲得第二名,〈金剛讀海〉獲得第三名,〈玫瑰石〉、〈泛白的印記〉、〈一邊是山一邊是海〉、〈水鴨腳〉、〈關於卑南溪出海口〉、〈年祭,再見。〉、〈雨欲來〉、〈關島〉、〈擬音者Foleier〉共計9篇不計名次獲得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