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是來騙觀光客的啦!」記得一開始父親對花蓮隨處可見的石藝店相當排斥,而我倒是無所謂,「我們不就是觀光客嗎?」
爭執的起因是一場石藝店舉辦的活動,套裝行程包含到溪邊撿玫瑰石以及後續的打磨。這種無須勞心安排又足以消耗整個下午的活動可說是家庭出遊的絕佳選擇,偷懶如我便無視父親的抗拒,逕自訂下行程。
由於構成玫瑰石粉紅色澤的錳元素極易氧化變黑,拋光前的外觀與普通卵石並無明顯差別。負責導覽的石藝店老闆在講解了幾顆原石當範例後,便放任眾人在河灘上試試手氣。經過一陣子努力,我總算找到一顆湯圓大小、透著粉色的石頭,正待交給老闆辨識,卻發現父親似乎也正揣著什麼,一臉滿不在乎地朝我們走來。
「這又不會很難。」幾小時後父親拿著一顆晶亮的巴掌大玫瑰石,替這觀光活動下了結論。
後來在父親的默許下,我又安排了幾次撿石行程,而隨著經驗的累積,父親也開始向同行的親友分享自己悟出的心得。將父親的話翻譯得文藝些便是:尋找玫瑰石的要訣,在於留意石礫因碰撞、絆磕而偶現的光澤,後以羊毛輪佐拋光膏磨礪,使其溫潤的範圍愈發彰顯。若欲繼續深究則大刀切剖,或能發現一幅世外桃源,或因觸及礦缺而分崩離析。
一層層的探索,竟像是父親自觀光客起始的演化歷程。
有回過年,家族對出遊的地點莫衷一是,小孩吵著要出門逛街,大人只想打牌休息,最終父親發話,提議要帶大家去找玫瑰石。「那不是來騙觀光客的嗎?」我語帶嘲弄,惹得父親不悅。
「觀光客哪懂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