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收到一封沒有內容的電子郵件, 署名「水連跳浪」。令人意外的是, 原來這是母親於電腦課程的作業。當初詢問母親何以將暱稱取得如此雅致, 母親沒有正面回答。那時我北漂求學, 未曾多問, 此事便從腦海中淡忘而去。
母親病後, 不甚記得舊事。多年後某個假期, 父親開車載著母親和我於台11縣兜風看海, 往牛山、磯崎的路上, 途經水璉「跳浪一號隧道」及「跳浪二號隧道」, 我想起那封 email, 原來母親不過是將水璉跳浪中的璉字改為自己名中的一字。
跳浪是地名, 亦是討海部落的生活方式, 據說台11縣道尚未開通之時, 經過這個路段需要在礁岩上跳過浪頭前進。想起父母都曾講述年少時的故事, 必須時常跟著長輩到瑞穗或奇美山上種植果樹, 路途中歷盡艱辛, 對少年而言是痛苦的過程, 取道台11縣道乃常有之事。母親曾經跳過浪, 父親也曾隨著大人用繩索攀越過如今知名的景點天空步道。
於忙碌生活中掙扎的母親, 於中年時重拾學習樂趣, 生活壓力雖未減少, 但開始試圖理解子女們的網路世界。她獨自報名了電腦學習班, 寄了 email 給我, 這是我告知母親電郵網址之後, 收到的第一封信, 也是最後一封信。
起初雖是無字天書, 但當我漸漸成長, 看著母親慢慢老去、走向失憶的人生旅程中, 那封信在我的記憶裡逐漸映出了話語, 越顯越深。彷彿母親在訴說著她對跳浪般生活的回應, 即使連番遭遇艱難, 都要耐心等待浪頭退去, 再一鼓作氣地躍過。爾後每當我穿越跳浪隧道, 總想起這件往事, 同時想起母親一生中從不或缺的勇氣。